昨天太晚睡~今日睡到早上十一點多才因饑餓的
“隱約呼喚”而起床!走出房門聽到電視聲~
正想著是同住的友人已起床了‧‧‧當照面~
媽呀!你是誰啊?
友人一張臉上很明顯的看到四大紅腫區域,分別在:
左臉頰酒窩處×1、右臉頰酒窩處×1、右側臉靠近鬢角處×1
和額頭正中央×1~
原來友人昨晚遭受蚊子無情的猛烈攻擊,變成今日的模樣!
友人的皮膚特別白皙敏感,被蚊蟲叮咬後,腫脹的樣子
實在~判若兩人!!!(ㄟ還有點~搞笑)
友人說著:聽到蚊子嗡嗡聲但懶的起床尋找,只搖了搖頭、
動一動就繼續睡覺,誰知道一早起床就變成這模樣!
唉~真服了他的“睡功”和想法!
雖然超級討厭蟲子但看友人面容如此慘狀,
決定要幫他找出逞兇惡徒!手拿電蚊拍去房裡尋找~
果然!吸的肥嘟嘟的一隻蚊子停在天花板上休息消化中,
即使電蚊拍靠近,依然一動也不動!(太撐了吧)
所以是不費任何功夫就手到擒來!(拍到電死)
結束了此蚊剛開始覺得很“爽”的一生‧‧‧
因為實在太有笑點,本想請友人貢獻慘照一張給部落格使用,
但當然沒獲准啦!換成是我也不願吧!
所以決定換成“惡徒伏法”照一張~以茲證明!
順便提供一些關於蚊子的小資訊:
身體構造
跟一般的昆蟲一樣,身體分為頭、胸、腹三個部分。身體和腳皆細長。大小隨種類不同,不過大部分小於15mm。體重約為2 -2.5m g。只有一對翅膀(雙翅目的特徵),另一對特化為平衡桿。飛行速度約為每小時1.5到2.5公里,單次飛行可持續4分半鐘,一般蚊子飛行時每秒翅膀震動594次左右;這樣的振動,使我們在蚊子飛行時會聽到「嗡嗡」的聲音。口器為刺吸式,特化成細長的喙,大部分種類雌蚊的口器都適合刺吸血液。蚊體表覆蓋形狀及顏色不同的鱗片,使蚊體呈不同的顏色。這是鑑別蚊類的重要依據之一。翅脈上也有鱗片,翅後緣有緣鱗。多為夜行性動物。
攝食
絕大多數的雌蚊都是吸血維生(主要是為了要產卵之故),所以牠們的口器特化為細長的喙,以便刺穿動物的皮膚。跟其他吸血昆蟲的針狀(像注射針筒)口器不同,雌蚊口器上佈滿了鋸齒狀的突出。和注射針頭平滑的表面相比,鋸齒狀的口器和皮膚組織接觸的面積較小,這減少了對於神經的刺激,所以產生的疼痛感大大降低。蚊子吸血時,會反覆的穿刺皮膚,藉這個動作來尋找最適合的穿刺位置(以微血管密度決定)。接著,將口針刺入皮膚。口針可直接刺入微血管,或利用口器的游移劃破微血管,形成血池後再吸血。
雌蚊藉由特殊的感應器來尋找牠們的獵物。雌蚊對二氧化碳、熱及汗水非常敏感,所以牠們能在一定的距離內尋找恆溫的哺乳類和鳥叮咬。有些人似乎比其他人更容易吸引蚊子叮咬,研究顯示蚊子的叮咬似乎大約符合負二項式分布(或稱巴斯卡分布、嵌紋分布)。男性、體重過重、O型血似乎都可能使被叮咬的風險升高。
雌蚊需要攝取蛋白質以獲得足夠的營養來產卵,而從一般雄蚊的正常飲食(花蜜、果汁)中無法獲得足量的蛋白質,因此雌蚊才會吸血。
資料來自維基百科